質量
到了能源使用(用電)環節,這個價值正在經歷從不清晰,到清晰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與市場化有關。在非市場化的環境下,能源,尤其是電力,是一種類似國防的公共品,用戶享受了同質化的電力服務,支付同樣的價格(分用電屬性的目錄電價),因為你沒辦法把為某一個電力用戶提供按照它需要的的電力服務質量的成本透明化。
我認為這才是市場化+數字化未來要去做的事情。如果沒法做到完全清晰化,至少越往末端走,服務質量的區分度,以及由此增加的邊際成本是可以清晰化的(比如基礎供電可靠性+用戶特定的供電可靠性+用戶某些負荷的特定可靠性),這是可以分級計價的、分級服務的。
當然除了可靠性之外,包括分級的能源成本、分級的能源質量,也都是可以用數字化的成本和價格去進行區分的。如果我們把微觀的碳價值也作為其中一部分的話,邏輯也是類似的。
通過數字化去發現個體化的價值,并且為之差異化的定價,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問題三、能源數字化的內容是什么?
用戶價值是什么,價值如何交付,價值如何變成價格和合同。這些決定了能源數字化的內容是什么。
至少有一些肯定不完全是,或者不是。用戶要的不是一個數字化的APP或云平臺,就像你要的不是一個滴滴APP,或者淘寶APP,你要的是有人給你出行服務,有人給你送貨。
滴滴APP是IT,出行服務的提供者是OT。所以互聯網服務的本質是IT和OT結合,然后產生了數據(Data)以及數據技術(DT),而DT則作為催化劑,極大的加速,并且不斷產生的新的需求。因此,是IT+OT+DT。
數字化連接是IT(當然在能源里不完全是IT,還有自動化、通信、保護這些),信息化流程是(IT+OT),數據驅動業務是(IT+OT+DT),數字化生態就更大了。
所以能源數字化,不能只停留在IT階段,就像全國能做出滴滴這個軟件的成千上萬,但是能把司機和乘客在OT這個層面運營服務起來的,沒幾家。
當然IT層面本身也有IT的問題,到了能源領域,尤其是用能環節,都是工業現場的活,成百上千種看似一樣,其實在規約細節上千差萬別的二次設備(傳感器、表計、通信網關、保護終端),純粹做線上的數字化平臺公司是無法理解現場自動化的那套邏輯的。所以即使是IT層面,也是一種線上加線下的服務。
那種搞一套低代碼的通用編程模塊,然后支持幾個物聯網規約,就號稱要做能源大數據平臺的,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數字化的路徑都沒選對。
新 聞
中 心
服務熱線:400-0000-000
服務郵箱:
Service@brilliance-tech.cn